在中國幼教公益論壇上,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入庫專家、廣東省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、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發展中心廖莉副主任,分享《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園所形象塑造--以微信群的家園互動為例》演講。隨著信息化發展,如今的家園互動已由傳統的方式轉變為方便的形式。
很多家園互動依靠班級微信群進行信息傳遞和溝通,這也給幼兒園和老師帶來新的思考:如何提升幼兒教師和家長的互動質量,如何推進家園共育信息化建設。
教育信息化給家園互動帶來的改變和挑戰
首先思考:幼兒園傳統的家園合作模式存在什么問題?
廖主任指出:一是家園平等合作成分少,互動過程中幼兒園為主導,家長則被動接受,使家園合作變成了單邊行動。二是缺乏系統性,家園合作活動的零散和缺乏評價反饋,使家長對幼兒園缺乏全面了解和認識。三是缺乏針對性,家長需求被無視,降低了家長對合作的參與度和積極性。
國外學者杰斯特成克(Gatwick)將家園互動按家長參與程度的不同,分為三個層次:低層次的家園互動,包括了告家長書、家校聯系冊、電話短信交流、家長會、幼兒園網站等方式。
中等層次的家園互動,包括了家長參與主題材料的收集、班級環境的布置、家長志愿者、幼兒園半日開放、親子日等方式。高層次的家園互動,則有家長助教、家校互動網、班級家長委員會,以及學校家長委員會的等互動方式。
研究發現,社會媒體群體傳播對兒童的注意力,以及對教師與學生家長在家庭或學校學習過程中的伙伴關系,有顯著的正向影響。
研究認為,社交媒體群上的聊天可以成為家長和老師提高對孩子關注度,以及家長、老師、學校之間伙伴關系的有效溝通媒介。
有學者指出,互聯網背景下,家園互動新模式具備打破時空限制、提高互動效率、形成豐富的互動方式和內容、實現多角色家園互動、建立平等的互動關系等優勢,為傳統的家園聯系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。
但這也存在“隱客”較多、互動內容單調、缺乏真實有效性和針對性、互動不夠深入等問題,且個別家長會把網絡平臺當成發泄和夸大事實的途徑,把對幼兒園工作一時的不滿,演變成重大的負面新聞,并煽動其他家長討論、抱怨、發泄,嚴重影響了家園互動的有效開展。
班級微信群情境下的家園互動
廖主任采用媒介情境論的形式,把班級微信群作為一種情境,結合拉斯韋爾的“5W模式”(信息傳播者和受眾的關系、傳播內容、傳播媒介、傳播效果、信息流通模式),分析微信班級情境下的家園互動。
信息傳播者與受眾
一般情況下,教師為傳播者,家長為受眾,教師發布幼兒園通知、活動預告、注意事項等,解答家長疑惑,家長回復“收到”“謝謝”等詞。也有家長為傳播者,教師為受眾的情況,即家長提問題,教師接收問題。
同時,家長既可以是傳播者,也是受眾,如家委會發通知信息,其他家長接收;家長分享照片視頻,其他家長接收照片視頻,發表看法。
傳播內容
家園微信群里,傳播內容大多圍繞著幼兒,分享幼兒一日生活;也有組織、配合開展活動等信息。
不同年齡段的幼兒,家園微信群傳播內容的重點不同。小班家園微信群重在分享幼兒日常生活,中班家園微信群重在分享園所活動,大班家園微信群重在分享幼小銜接資訊。
此外,不同角色的傳播內容有所不同。教師主要進行通知、科普、展示,家長則多在提問、回應、表達。多數人遵守約定俗成的規則,如教師在班級微信群中要維護班級氛圍,提高溝通有效性;家長也會考慮他人感受,自覺主動配合。
傳播媒介
班級微信群的傳播媒介有:文字和語言信息、照片和視頻、表情和表情包等。
傳播效果
從受眾對信息的關注來看,班級微信群受眾范圍大,傳播效率高;信息接收不受時空控制;但互動難以深入。從受眾的情感態度來看,班級微信群的溝通,能使受眾需求得到滿足,但也難以感受真實情感和態度。從受眾的行為來看,通過班級微信群可以有效解決問題,但也容易引發集體行為。
信息流通模式
班級微信群的信流通模式有:演講方式、討論方式、對話方式等。
園所形象塑造的建議
在了解了班級微信群對家園溝通的作用后,幼兒園該如何利用其特點,更好地塑造園所形象?
對于幼兒教師與家長,應樹立共同目標,增進彼此感情;提供有效信息,促進全面了解;建立公約規則,維護班群氛圍。
對于幼兒園,要加強培訓力度,提高教師信息素養;采用理念,發揮平臺優勢。對于政府層面,建議加大扶持力度,協調教育資源;鼓勵社會創新,完善監管機制。
更多精彩演講,報名2022中國幼教公益論壇,100多位名師、專家、名園長分享:家園共育、園所管理、課題研究、園本課程、食育、幼兒游戲、招生、幼兒美育、環創、科學保教、幼小銜接、體教融合、自然教育、品牌打造等干貨。